close


 



曾有一項調查顯示,七成以上中小學生想說心裡話時,首選對象不是父母。這與日前發生一對品學兼優的兄攜妹翹家旅行,在臉書透露分享旅行的夢想,但父母卻被隱瞞在鼓裡,焦急如焚的求助媒體幫忙協尋兄妹,這種情形是否也是如此呢?面對心扉緊鎖的孩子,身為父母者也很困惑:孩子越大離我們越遠,有話也不肯和我們說了,更別想知道他們的心裡在想什麼了,難道我們付出的愛還不夠多嗎?



親子溝通失敗因為沒有真正傾聽?


親子溝通,在一些家庭中是這樣的:「父母說的多,聽孩子說的少;父母得結論的多,徵求孩子意見的少;父母一廂情願的多,孩子能自如表達內心感受與想法的少。」久而久之,孩子變得習慣性壓抑,不肯向父母表達真實情感,與父母講真話的可能性越來越小,親子關係變得疏離。


也許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思考一下,是否在孩子剛準備打開話匣子的同時,就被父母們用不適當的方式把孩子想說的話給堵回去了呢?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斷,內心想說的話被阻擋,時間久了,自然而然,心也就對父母封閉了。


是什麼讓傾聽缺失?


在絕大多數人的成長歷程中,想必都聽到過父母對自己說這樣兩個字:「聽話」。


不少父母,或由於傳統觀念,或不自覺地在因循自己父母的一些家教原則和方法,時不時給與父母意見相左的孩子扣上「頂撞」或「叛逆」的大帽子。他們或是覺得孩子想法太多太複雜不好溝通,或是覺得和孩子沒有共同語言,甚至有的父母覺得任孩子在自己面前說三道四,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降低了父母的威嚴,削弱了父母的威力。


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,當今社會,父母們忙,孩子們也忙,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在抱怨:這樣忙碌的生活,怎麼有辦法特別注意彼此的溝通呢?


用傾聽表達父母之愛!


提到「溝通」,很多人都會認為很簡單,就是談、說、講。所以,在生活中,我們常聽到、父母對孩子、老師對學生說:「來吧!讓我們來溝通溝通。」之後,就是教導或一番陳述。通常情況下,父母採取的態度更是「我說,你聽」。


事實上,溝通並不完全是說、講、談,真正重要的溝通元素是「傾聽」。在溝通的過程中,有時候你不需要說什麼,只要積極地傾聽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。傾聽別人的話是表示尊重他,相信他所說的內容是有價值的、是值得注意的。能夠讓對方覺得有價值、受尊重,自然,彼此的關係就在無形中建立並加深了。


那麼,父母們該怎樣去「傾聽」孩子呢?


首先,父母要有「想聽」孩子說話的願望。如果你很忙,如果你很煩,那麼就改天,等你願意聽的時候再聽吧,但這前提父母一定要為下次「傾聽」安排空閒時間。


其次,父母要知道情緒狀況通常只是一時的,並非長久不變。人的感覺時時都會改變,恨能轉變為愛,失望也能被希望所取代。你無需害怕孩子說些情緒性的語言,例如:我不想待在家裡、我不想再補習。也許,父母更要慶幸的是當孩子願意倒出這些堆積在內心的負面情緒之後,父母能更了解孩子內心需求,間接也能使孩子的心靈能獲得紓解,而並非一直壓抑。


最後,父母要尊重孩子是個完全獨立的個體。當你時時想到這一點時,你便會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,真誠接納孩子和你有不同的想法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瑩春保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